漢江網評論員
再好的政策,只有落實到實踐的土壤里才能真正生根開花結果,才能讓市場主體擁有更多獲得感。
從“信息多跑路、企業少跑腿”到行政審批“最多跑一次”改革,再到企業開辦智能秒批“365天不打烊”,我市一直致力于打造辦事環節最簡、審批流程最優、辦結時間最短、服務效率最高、跑動次數最少的政務服務環境。
這些改革極大優化了我市的營商環境,提升了市場主體的獲得感。但是這些改革只是縮短了業務辦理時間,企業仍然需要“主動”申請,部門才能“被動”辦理。在這個過程中,倘若企業對政策或流程不熟,就有可能享受不到優惠,那么政策就會變成“水中月、鏡中花”。
而今年疫情期間,市勞動就業管理局在穩崗補貼發放過程中推出的“無申享”服務,打破了“企業申請、政府審核、銀行發放”的傳統模式,主動服務、靠前工作,通過“政策找企業”達到“企業免申報、服務不見面、資金自動到”的效果。
從“企業找政策”到“政策找企業”,背后折射的是服務意識的革命。當相關部門都能夠把麻煩留給自己、把便利留給市場主體時,我們的營商環境自然會變得更好。
責任編輯:劉洋
請輸入驗證碼